台灣疫情剖析(十)

事有正反,人有老幼
疫情防治,應力求完善周延

台灣開始施打疫苗後猝死率頗高,建議政府應有更完善配套措施,以防不成熟疫苗造成無辜生命枉死。
(圖/翻攝自聯合報網頁)
 (E政策網 評論)
現今世界上所有經過EUA的新冠疫苗,都只是在經過極為有限的人體試驗後所緊急核准的”應急”解藥。各國為防堵疫情擴散,達到「群體免疫」效果而鼓勵人民廣泛施打疫苗之立意也屬良善。然畢竟疫苗因其倉促上路,各種疫苗之安全性、保護力等功效其實還是屬於不成熟的階段。尤其是針對不童年齡層、不同身體狀況之反應如何,其經驗值更是付之闕如。
 
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在國人注射疫苗之後產生的各種不良現象,諸如猝死問題、以及疫苗所引起的各種副作用問題,應該同步即時的來做觀測與因應。而不應該只是以簡單的不違反「背景值」來做為塘塞人民對於相關後遺症的推託之詞。
 
例如,對於猝死率偏高的現象,政府應該更細緻的去做出那些族群是否真的適合於現階段就急於去做注射。對於現階段注射可能存有極高風險的特殊高風險族群,也許可以在現階段先做好自我保護措施。等待全球對於各種疫苗之注射經驗值更有經驗,對其療效及副作用更能掌握後,再給予這些「高危險」族群去做施打。
 
論者或謂,這些族群未施打疫苗之死亡率更高,但這些高危險族群可能通常都已是不良於行,甚至臥病在床之病危長者,其與他人接觸之可能性本就小很多。加上,隨著國人普遍施打比例提高後,相對的群體保護力也會相對提高,也就是病人相對也就處於比較安全的環境中。
 
所以,吾人之結論就是,防疫施打疫苗,藉以達到群體免疫之防疫作為,固然是現今世界防疫之主流,也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但畢竟這些疫苗都還不是一個成熟穩定的疫苗,之所以應急推陳於世,無非因為病毒肆虐全球無奈之考量。為防止病毒相對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甚至危害生命的情況,我們也應該同步來防範相應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之情況。有司單位實也應該在行有餘力之虞,相應也應考慮到如何兼顧疫苗注射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之防範之道,方為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