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論(八): “伐謀、伐交”為台灣謀最佳戰略利益

#博論
“伐謀、伐交”為台灣謀最大戰略利益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其下攻城。這對於身處21世紀文明發達的今日,如何看待戰爭與和平,想必更具有啟發性與現實意義。

兩岸和戰議題,關鍵在於對台灣主權地位之堅持以及民主自由生活與價值之追求。但在民主主權與兩岸和平之間是否存在灰色地帶,或者如何在此兩者之間找出一條求同存異的道路,此無疑是前述孫子兵法謀攻篇所要探究的主要精義所在。
 
追求法理上台獨,幾乎就是追求兩岸兵戎相見,毫無疑義。美國當局為求其國家利益操作台灣議題,其實並非必然走向戰爭,因為權衡博弈之間開戰對其不見得有利。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也知道兩岸兵戎對台肯定不利,獨立無把握,但政權卻立即遭受嚴重威脅,更何況要搭上全民生命財產可能毀滅之重大代價。如何小心的在兩岸和與戰之間小心的走這條平衡的鋼索,無疑是現階段小英政府的重責大任及最大挑戰。
 
歷史上著名的戰爭小說”戰爭與和平”,乃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之代表作,其紀載背景乃19世紀的法俄戰爭下人民的苦難生活,人性的赤裸呈現,乃至信仰中上帝的慈愛與救贖。主人翁面對戰爭的生離死別,乃至愛情的悲歡離合,以及人性煎熬考驗,最終乃經由信仰中超越的愛與饒恕才能勝過其悲慘的境遇與內心的考驗。
 
台灣當然不太可能走到前述作者筆下的場景,但同樣面對大時代下的諸多紛擾不安,強權競逐下微小人民所渴求的卑微和平與溫飽,這些在民主台灣底下的心聲是可以上達天聽,成為執政掌權者的極為重要的決策考量。然而,身處美中台三邊關係下的小國寡民,往往情勢不全然能掌握在自身手上,所以做好充分的戰備整備的最壞打算,乃成為不得不然之命運。
 
近來開始討論的徵兵問題以及後備軍人訓練問題,都是在前述思維下之產物,兩岸間密集的軍演兵推,距離開火熱戰似乎僅一步之遙,稍一不慎就可能有擦槍走火之可能。萬一最壞情況發生,台海衝突的戰場肯定在台灣,受害最深的一定是台灣人民,除了生靈可能荼炭,人民辛苦的財富也機一夕灰飛煙滅。這對美國來說,其實考量的主要在於其戰略地位之確保問題,但對台灣人民而言,卻是生命財產的死生存亡之地。
 
雖然在現代化戰爭中,全面性戰爭已經不太可能發生,也無必要,只要癱瘓該國重要軍事要塞與政治指揮中心即可達到勝戰之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往後台灣人民的主權地位與民主自由生活方式可能就要一次性梭哈來定生死了。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盲從妄動,肯定非明智之舉,這在當局者心中自是了然於心。
 
總之,”伐謀、伐交”肯定還是目前兩岸關係,乃至美中台三關係之上策。一切違反此理路的策略與主張,都可以視之為背離正道而拒斥之。不知聰明善良的台灣人民以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