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家治理挑戰
此次台灣總統與立委大選又再度跌破眾人眼鏡,民進黨繼去年九合一大選大敗後,今年選舉卻意外取得大勝。台灣的極端政治效應已如極端天候般,逐漸成為台灣民主政治運作的常態。影響此次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外部因素與內部因促兩大層面來探討。在外部因素上主要有中共與國際兩大因素,即中共對台政策引起台灣人民反感,以及美中爭霸中架構下以台制中戰略思維等因素影響。內部因素則有國民黨及民進黨內部因素,以及第三勢力崛起等三大因素影響。後續影響則為民進黨政府往後如何有效因應兩岸關係接踵而來的挑戰,以及在內政上如何在落實政策主張的同時,得以兼顧財政紀律等國家治理之問題。
選舉現象觀察
2020總統及立委選舉結果出爐,民進黨再度獲得完全執政的機會,總統選舉蔡英文不僅連任,且獲得史上最高民選總統得票,立委席次也獲得國會單獨過半的61席,此外以台灣民眾黨為首的第三勢力崛起,也成為此次選舉在藍綠之外的另一亮點,值得關注。這樣的選舉結果代表何種意義,其形成原因與未來可能發展為何,無疑是國內外各界所高度關注的焦點所在。首先,在總統選舉方面,尋求連任的蔡英文總統獲得817萬超高選票,得票率為57%;蔡英文總統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得票率的支持,主要原因可分為內、外兩面向來加以觀察分析。在外部因素上,主要有三:其一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其二為香港反送中等兩大因素,其三為以美國為首的五眼聯盟協助台灣防堵中共對台選舉之滲透與干預。在內部因素上,主要為國民黨內自亂陣腳,提名不當,以及選戰策略嚴重失誤;民進黨則是將士用命,選戰策略得宜所致;此外,第三勢力在總統候選人未能有效整合出合適人選也是影響選舉結果的因素之一。
其次,在立委選舉方面,各界觀察重點在於民進黨國會席次是否再度取得單獨過半的局勢,以及第三勢力政黨之得票情形。民進黨在區域立委獲得48席,不分區獲得13席;國民黨在區域立委獲得25席,不分區獲得13席;甫成立五個月的台灣民眾黨則獲得5席不分區席次;時代力量則獲得3席不分區席次。2016年民進黨同時取得行政與立法兩權「完全執政」的機會,繼而在國會積極推動諸多改革措施,例如軍公教年金改革、一例一休、能源改革、同婚修法、廢除特偵組、公投與大選脫勾、司法改革相關修法、國安五法、反滲透法等等。卻在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歸咎其因應和民進黨部分改革躁進與不當,以及中共等勢力介入台灣選舉有關。民進黨在痛定思痛,檢討敗選後,重新振作出發,搭配總統選舉母雞帶小雞的拉抬效應,得以在第十屆立委選舉再次取得單獨過半的執政機會。反之,國民黨未能延續2018勝選契機,主要敗因應為一開始總統提名人錯誤就種下敗因。從一開始總統提名人韓國瑜的參選正當性飽受外界所批評詬病,錯誤的政策導致往後選舉可為一步錯,步步錯。除了韓國瑜參選的正當性一直飽受各界所批評外,其在選舉過程中的諸多言行失當,也慢慢流失淺藍乃至中間選民對國民黨在選舉上的認同與支持。反之,蔡英文政府則在記取2018敗選經驗後,懂得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聯合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力量,來圍堵防範來自於中共政權對於台灣選舉的滲透與干預。
另外,值得觀察的現象是,在藍綠兩大板塊之外,以台灣民眾黨為代表的第三勢力初試啼聲,即獲得11%,158萬多的政黨票支持,成為藍、綠之外,在國會具有「不關鍵少數」的第三大黨。由柯文哲所成立的台灣民眾黨在成軍短短數月即能取得國會第三大黨的席位,此無疑是柯文哲白色旋風的再次席捲台灣政壇之舉。其所主張國家治理與改革政治文化等超越藍綠路線的主張,能否成為改變台灣民主政治的一股新勢力,無疑是未來台灣政壇值得關注的新亮點所在。
選舉成因剖析
造成台灣此次極端政治之選舉結果的主要因素無疑為兩岸因素,以及由此所擴散衍生的國際外在大環境因素所致。在美、中兩強國際爭霸的大環境格局下,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為首的中國霸權,除了引起美國川普政府的高度警戒與反制外,另外在對台政策上也出爐「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新政策主軸;在香港政策上也出現了剝奪其司法上獨立自主性的「送中」條例。此三大朝習近平「中國夢」發展的政策方向同時交匯於台灣2020年大選年,終於形塑成此次民進黨選舉大勝的主要外部國際大環境因素。眾所周知,影響此次台灣大選的最主要因素,無疑是從中共當局對台灣民主自由等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之威脅所造成的所謂「亡國感」之危機意識。兩岸間由於不同的政治體制與文化背景,導致中共當局對於台灣民主制度運作的干預,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反效果。此從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取消任期制開始,到2019年初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再到香港的「反送中」抗爭等事件,這些影響此次台灣大選的主要因素,其實都是源起於中共政權極權統治之政治邏輯與思維模式迥異於台灣民主制度者所致。
當然,問題本身的複雜程度遠非表面上所看到的現象,其背後尚有美國與中國爭奪國際霸權背後更為複雜的國際結構性因素存在。現今國際局勢與世界秩序主要源自二戰後由美國所主導制定的聯合國與各種國際組織及法規範秩序。在美、蘇冷戰時期,美國為牽制蘇聯,乃採取「聯中抗俄」之國際戰略,故而有1970年代的美中建交與台美斷交之歷史。然而,在1980年末至1990年初蘇聯東歐共產政權陸續垮台後,民主自由終於戰勝共產極權,美國取得全球唯一強權之國際地位。然而,當初為了扶植中國抗衡蘇聯所給予的最惠國待遇政策,慢慢讓中國大陸國力提升,進而強大到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利益的程度。此從柯林頓政府時期的戰略夥伴關係,歷經小布希政府與歐巴馬政府時期,到了川普政府終於改弦更張,改採以美國利益為主的國家戰略,亦即從以往對於中國國力崛起的消極容忍,到現今的積極干預政策。具體體現於美國的一中政策內涵之改變,從以往訴求兩岸關係和平解決的方向,調整為藉由台灣打擊中國國力,以便維持其國際霸權的主導性地位。蔡英文政府很敏銳的覺察此兩岸關係之變化,進而有效的配合美國川普政府,採取一系列防堵中國霸權擴散的所謂國家安全相關之法制建置工程,加上近期所立法通過的「反滲透法」更是在此戰略思維下的代表作。
蔡英文總統此次選戰得以翻轉2018敗選的趨勢,很大程度取決於其在兩岸及國防戰略上妥適的採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決定,呼應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聯盟之大戰略思維,並且相應在台灣內政上提出與部分小綠政黨聯合作戰的民主聯盟小戰略策略。蔡政府的種種施政與選戰策略,其實都有清楚的戰略思維與邏輯脈絡可循。反觀國民黨,雖然在2018年九合一大選取得大勝,但在其總統初選上就因為黨主席吳敦義的錯誤領導與決策,選出了錯誤的總統候選人,往後整個國民黨的選舉過程就一直糾纏於韓國瑜身上的所謂反韓流現象,以及由此而生的黑韓產業鏈的漩渦當中無法自拔。除了總統候選人的重大失誤外,不分區立委的提名人選同樣引起社會極大反彈聲浪,但國民黨揆吳敦義竟然也是不聞不問,不動如山。如此一來一往,在民進黨外在局勢對其有利,以及領導者領導有方策略得宜的情況下,加上國民黨一連串重大的選舉失誤,兩者一消一長,終於讓國民黨於2018年勝選的氣勢一瀉千里,在短短一年時間消耗殆盡。作者指出,因為國民黨黨主席吳敦義(見圖)的錯誤領導與決策,選出了錯誤的總統候選人,往後整個國民黨的選舉過程就一直糾纏於韓國瑜身上的所謂反韓流現象,以及由此而生的黑韓產業鏈的漩渦當中無法自拔。
台灣新局挑戰
2020年大選民進黨政府再度取得完全執政的機會,誠如蔡英文總統於勝選感言中所言,這是民主自由的勝利,也是台灣人民的勝利,對於改革政府對的會堅持,不對的會反省。在兩岸關係上,蔡總統也提出「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等八字箴言。然而,在目前民進黨政府已經將對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的態勢下,如何尋求兩岸的和平對話可謂難上加難。另外,如何在落實選前所開出的各項政策主張的同時,也能兼顧國家治理與財政紀律的政治目標,回應從在野黨而來的強力監督與質詢,無疑是目前在蔡英文總統所帶領的民進黨政府所將面臨的嚴肅挑戰與重要課題。亦即,執政者能否在美、中兩強衝突與對立中,在原先就已經中國定位為敵對勢力的情況下,如何能在對台灣經貿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大陸間,取得與之對話甚至和解交流的機遇,其挑戰可謂至艱且鉅,不言可喻。另外,在財政紀律與政府效能的國家治理等內政改革上,蔡政府能否真正做到令人滿意的國家治理與行政效率的提升,在在都是執政的蔡政府未來四年所要回應台灣人民,乃至因應在野政黨的強力監督,所不可迴的之重要挑戰與機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