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

從「颱風政治學」看政治人物房在應變之五四三


此次 凱米颱風 重創台灣中南部,尤其高雄災情尤為慘重。然除了颱風本身的「天災」外,是否有政治上的「人禍」存在,則是政治人無責無旁貸需要被檢驗之處。

以態度而言,可舉台中市長盧秀燕與高雄立委黃捷為例加以比較。前者即便飛到國外,仍心繫地方災情,毅然決然就飛回台灣坐鎮指揮。後者平日素以批評在野黨砲火猛烈著稱。然遇到選區遭逢特大豪雨肆虐,本尊卻消失無影無蹤,事後也無法交代行蹤,並提出讓人信服的關心災情的作為。兩者相比可謂高下立判。

在治災防洪上,高雄市過往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是以經費豐沛著稱,昔日前瞻預算高雄就是六都中獲得補助最多的直轄市。此次雖然遭逢史無前例的超大豪雨災情,然在短短時間就淹成如此慘重,當中是否有治水整治不力的地方,其實乃大有問題。試想,以往每逢豪雨必淹的台南永康、仁德一帶,目前已經鮮少聽聞嚴重淹水情事發生。因該地區近海且低窪,所以先天上就有淹水的隱患存在。然在經過當地積極整治下,目前已經較少聽聞當地居民淹水的抱怨聲。

高雄每年所得到的經費如此之多,民進黨政府在前瞻預算5358億元中,有高達1265億元撥給高雄市,比例近四分之一。其中,投入高雄的治水特別預算,包括「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等超過189億元,推動排水整治工程的總經費是32.7億元。如今換來的卻是水淹大高雄的慘況。因為錢多,陳其邁政府的作法就是一慣以「大撒幣」做法來攏絡人心,以康全民之慨的方式,來補助受災戶方式來平息民怨。

各界應該嚴肅來檢討的問題是,高雄等南部受災嚴重的縣市,面對此次嚴重的水患災情中,除了「天災」外,是否還有「人禍」的存在,這才是事後最應該被追究與檢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