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區


國際金融體制變遷


出處:flickr
作者:
Monito - Money Transfer Comparison
"fintech-darkblue" (CC BY 2.0) by Monito - Money Transfer Comparison
一、金本位制
(1819-1914)
1913美國成立聯準會(負責制定貨幣政策)
       (兩次大戰期間 1914-1939)
世界經濟大蕭條 1929...理論分期: 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vs. 傅利曼(貨幣主導理論)
 
二、布列敦森林體系時代(1946-1973)
金匯兌本位制
成立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
凱因斯經濟學(政府支出與福利經濟)主導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運作...例如:羅斯福新政與福利政策

 
三、後布列敦森林體系時代(1973以後)
1973年崩潰(1971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的兌換)...簽訂史密松寧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
越戰(1955-1975)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1979)
傅利曼經濟學開始主導世界經濟...例如:柴契爾與雷根經濟學
1980年代日本經濟奇蹟,但1990起連續十年的衰退期
1985年日本廣場協議:美國要求日本開放金融市場、利率自由化、日圓國際化三大改革要求
1993年歐盟成立
1997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受創嚴重,但經過5年改造經濟翻轉(1998年反對黨出身的金大中接任總統)
 (2000 網路泡沫化)
2008 世界金融風暴(源自美國金融監管放鬆、寬鬆貨幣政策、美元擴大效應)

四、資訊革命(創新)與經濟發展: 互聯網、雲端、大數據?
虛擬貨幣:信用卡、現金卡
2018- 中美貿易大戰
五、數位經濟與虛擬貨幣(數位元)時代: AI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
數位貨幣:比特幣
 
台灣金融環境

出處:needpix.com免版權網站
https://www.needpix.com/photo/1176275/bitcoin-cryptocurrency-btc-currency-future-money-payment-krypto-finance

金融自由化
:
1984宣布「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為基本經濟政策;1987年解除外匯管制、加速進行經濟自由化政策
1986年 美國要求新台幣升值(至1989年從40升至25),繼而引起熱錢流入,股市及房市開始狂飆
(按:1985年美國於廣場協議中要求最大順差國日本幣值大幅升值,台灣則為對美第二大順差國)
1987年實施寬鬆貨幣政策 ; 1989年修改銀行法,1991年開放民營營行
1980末至1990年初產生泡沫經濟(1990.10),股市及房市開始下跌
1993年國民黨成立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首任主委劉泰英
1997年爆發東亞金融風暴
1998隨後發生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
1999年發生第二次經濟泡沫危機

2000首次政黨輪替,陳水扁競選總統時說,黑金政治勢力對全台灣金融機構的逾放款已經高達三千億元...

金融改革:
2000 網路泡沫化導致世界經濟景氣走下坡 → 經發會(2001)
推動金融改革 : 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因應加入WTO 及全球化浪潮
一次金改:打消農漁會及信用合作社呆帳達1.9兆元。通過金融改革六大法案(含金融重建基金 RTC、土增稅減半)
二次金改:金融合併
2001年完成金融控股公司法,台灣進入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的新紀元
2002年加入WTO金融業面臨國際競爭壓力
2004年成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朝監理一元化邁進。

2010-2013年金融五大方案
2016金融產業發展政策白皮書
2017綠色金融行動方案
2018金融發展行動方案
2019年「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